蓝光电影/蓝光碟 BD25 同流者/随波逐流的人II

蓝光电影/蓝光碟 BD25 同流者/随波逐流的人II
  • ¥7.00

  • 销量
    6
  • 浏览次数
    942
  • 购买数量
  • 选片期间请不要更换电脑和浏览器!

商品详情

好消息:近期推出各大流媒体平台出品版本,简称流媒体版。什么叫流媒体,比如国内的爱优腾,国外的奈飞,迪士尼等等在线平台。

4K必须4K机播放,蓝光必须蓝光机播放,请注意此类问题售出不退不换。

注意:盒装的计算方法是按均价每张乘以2元。如你买了10张,那就是加20元,但不一定是有10个盒子,双碟的就是一个盒子,请知悉。

低于10张或少于100元的订单加收10元包装费,请注意


4K 专用盒装


以下描述来源于各大网络,只作为影片内容介绍。并不作为影片配置参考(如:字幕,音轨,集数),以实物为准。

◎译  名 同流者/随波逐流的人II
◎片  名 Conformista/The Conformist(英)
◎导  演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Bernardo Bertolucci
◎主  演 斯蒂芬尼娅·桑德雷莉 Stefania Sandrelli ....Giulia
      多米尼克·桑达 Dominique Sanda ....Anna Quadri
      皮埃尔·克里蒙地 Pierre Clémenti ....Lino
      克里斯蒂安·阿里格纳 Christian Aligny ....Raoul (as Christian Alegny)
      卡罗·加第 Carlo Gaddi ....Hired Killer
      阿历桑多罗·哈伯 Alessandro Haber ....Cieco ubriaco
      皮尔兰格洛·克里维亚 Pierangelo Civera ....Franz
      Gastone Moschin ....Manganiello
      Enzo Tarascio ....Professor Quadri
      Fosco Giachetti ....Il colonnello
      José Quaglio ....Italo
      Yvonne Sanson ....Madre di Giulia
      Milly ....Madre di Marcello
      Giuseppe Addobbati ....Padre di Marcello
      Umberto Silvestri ....Hired Killer
      Furio Pellerani ....Hired Killer
      Luigi Antonio Guerra
      Orso Maria Guerrini
      Pasquale Fortunato ....Marcello bambino
      Antonio Maestri ....Confessore
      Massimo Sarchielli ....Cieco
      Christian Belegue ....Gipsy (uncredited)
◎年  代 1970
◎国  家 意大利/法国/西德
◎类  别 剧情
◎语  言 意大利语
◎IMDB评分 8.1/10 (7,944 votes)
◎IMDB链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5571/
◎片  长 112 mins 52 seconds    

◎简  介 

  1930年代的意大利,破落贵族子弟马尔切洛的父亲长期住在疯人院,母亲生活放荡,家庭日益衰落。他已经三十四岁了,还没有妻子。生在乱世,不知往何处去,最后他终于随波逐流,加入法西斯。马尔切洛与门当户对的姑娘朱莉娅结婚。婚后,便带新婚妻子到巴黎度蜜月。在巴黎,他同流亡法国的瓜得里数授的年轻妻子安娜打得火热。瓜得里教授原是马尔切洛以前的老师,一位反法西斯的爱国志士。马尔切洛利用与安娜的感情关系,诱使安娜和瓜得里上当,在巴黎郊外被马尔切洛和他的法西斯同伙杀害。二战以后,墨索里尼垮台,人民胜利。马尔切洛摇身—变成为反法西斯分子,他在大街上声嘶为竭地揭发参与暗害瓜得里教授的同伙。

◎幕后制作

本片根据意大利著名小说家莫拉维亚的作品改编。1970年代,意大利国内出现极左思潮,许多人对原有的价值观念产生改变,对许多问题产生犹豫和动摇。本片表现的正是“思想处于危机与混乱状态”下、缺乏坚定政治信念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内心状态。欧洲影评界认为本片的内容有着现实意义。影片表现了资产阶级知识份子身上的矛盾、恐惧和彷徨,是永恒性的话题。本片不仅是—部心理分析片,还是一代人的历史写照。这一代人参加了1968年的革命,当时满腔热情,以后却心灰意冷,他们不能正确去分析批判事物。有人认为本片是反映意大利现状的一幅现实主义的壁画。人物心理活动刻画细致入微,画面形象引人入胜。导演贝尔托卢奇,1940年生于帕维热;60年代,他的作品着重电影语言的探索,用诗的格调去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有“电影诗”杰出导演之称。他的作品一方面努力通过电影去触及普遍性的重要问题,另一方面则将更多注意力放在人物的心理描绘上,在表现风格上力求深沉细致。

◎影 评

  1970年的巴黎,一个下雨的夜晚,差15分钟零点,30岁的贝尔纳多·贝托鲁奇站在圣日耳曼药店门口,等待着他最尊敬的电影导师光临《同流者》在巴黎举行的首映式。这个让他冒雨等候的大人物就是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的旗手让-吕克·戈达尔。“我已经很多年没谈过这个话题了。”38年后,68岁的贝托鲁奇说,“戈达尔是我真正的精神领袖,你们明白吗?我认为,电影只分成两种,即‘前戈达尔电影’和‘后戈达尔电影’,就像时代分成‘公元前’和‘公元后’。戈达尔对电影的思考,对我来说意义重大。”

  电影之父 “同流者”要杀死戈达尔

  自2003年的《戏梦巴黎》后,意大利名导贝托鲁奇尚无新作问世,最近,他带着1970年的电影《同流者》来到英国,作为“欧洲黑色电影展”的一个特别环节重新放映,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在当年的贝托鲁奇看来,《同流者》有很多吸引法国观众的元素,比如政治、时髦、惊悚、追车、谋杀和性。该片在法国巴黎举行首映式时,贝托鲁奇向他最崇拜的精神导师发出邀请。午夜时分,戈达尔准时赴会。38年后的今天,贝托鲁奇对那次约会记忆犹新。“他什么也没说,只递给我一张纸条,然后离开了。纸条上有一幅毛主席像,戈达尔在下面写道,‘你要与利己主义和资本主义作斗争!’这是他看了我的影片后给我的回应,我很是愤恨。但现在回想起来,我很后悔,我该永远珍藏那张纸条,那是多么宝贵的财富。”贝托鲁奇从不看自己过去的电影。“没法看,那让我难堪。现在我看着以前的作品,会发现有很多错误、疏漏、遗憾……也许别人都看不出来,但我能。”谈到这次重新放映《同流者》,贝托鲁奇说,“这部影片距离今天已经很久了,所以,我能原谅那时的我。”也许正是如此,回想起戈达尔的纸条,当年的愤恨早已随着时间消失殆尽。“这部老片能让我回想起当年的我,但不能让我回想起当年这部电影在我心中的分量。当责任消失了,对艺术家而言是很大的解脱。”

  为什么戈达尔不喜欢这部电影?贝托鲁奇说:“那时他认为,清楚地表达思想是一种不可饶恕的罪过。”戈达尔不喜欢这部电影,还有一个理由。“片中,让-路易·特兰蒂尼昂饰演的男主角追查他欲谋杀的老师的地址和电话,出现在片中的电话号码正是戈达尔的电话,地址则是戈达尔在圣雅克路上的住所。可以理解为,我就是‘同流者’,想要杀死‘激进分子’。”

  尽管戈达尔曾表达过对《同流者》的不屑,但这部电影仍是二战后意大利电影的珍宝。我们甚至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这部电影,科波拉的《教父》和《现代启示录》会是什么样。对此,贝托鲁奇很是得意。“想到这个我就觉得自豪,还有点诚惶诚恐——科波拉、斯科塞斯、斯皮尔伯格都曾对我说,在当代电影中,《同流者》是唯一一部被他们当作启蒙的范本。”这三位导演通过《同流者》学会了结构复杂的闪回叙事手法及充满象征符号的镜头。科波拉拍摄《现代启示录》时,还连哄带骗地把《同流者》的摄影师维托里奥·斯托拉罗带去菲律宾,让其掌镜。

  精神之父 在电影里不断地杀死亲父

  在拍摄《同流者》时,贝托鲁奇陷入了对自己的反省——在此之前,他早期的电影《革命前夕》、《蜘蛛的策略》等遍布着戈达尔电影的痕迹。“那段时间里,我尽可能地想摆脱照搬戈达尔的套路,不想拍戈达尔电影的复制品。我想不止是我,那个时代好多人都曾面临相似的困境。”

  这段自我分析的过程得出的第一个成果就是让贝托鲁奇真正下决心“捣毁”了他的精神偶像——这里的“偶像”不仅指戈达尔,还有贝托鲁奇的父亲、意大利诗人阿蒂利奥·贝托鲁奇(AttilioBertolucci)。“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下,我意识到,拍电影是一种杀死我父亲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拍电影的目的是为得到一种罪恶的快乐。过了好一段时间,我父亲也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他在我的每部电影里都会被杀死一次。他总说,‘你很聪明。你杀了我这么多次,却从来不用坐牢!’”

  贝托鲁奇的父亲不仅是一名诗人,还是著名的影评人,与帕索里尼私交甚笃。所以,贝托鲁奇第一份跟电影有关的工作就是在帕索里尼的电影《乞丐》的片场当助理。尽管一次次看着自己被杀死,可贝托鲁奇的父亲却喜欢儿子的电影,包括《同流者》。“他爱我所有的电影,因为他觉得这些电影是他拍的。他爱他的宠物——也就是我,因为我擅长拍他想拍的电影。他认为,我所知的一切都是他教会的,事实也的确是这样。”这样一来,贝托鲁奇永远都无法“杀死”他的父亲,永远不能抹除父亲带给他的影响——对此,贝托鲁奇表示赞同,“我的电影跟我父亲都属于同一片土壤,那是帕尔玛的文化土壤。”贝托鲁奇的故乡在意大利帕尔玛,他1967年的电影《革命前夕》灵感就来自司汤达的小说《帕尔玛修道院》。

  贝托鲁奇最近一部电影《戏梦巴黎》拍摄于五年前,为什么不继续拍了?毕竟,68岁对于导演来说还算不上是“退休”的年纪。“因为我的背。三年前我做了背部手术,手术并不成功,所以三年来我一直在痛苦中度过,连走路都不方便,更没法工作。”现在,他有两个计划:一个是拍摄一部关于16世纪意大利作曲家杰苏阿尔多著名的杀妻案件的电影;另一个是将小说《仙乐飘飘》搬上大银幕,故事背景设在南美洲,讲述几个恐怖分子与他们的人质共处的故事。“但我首先要想办法解决我背痛的问题,然后我才能再导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