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光电影/影碟 BD25 珍珠果酱二十年

蓝光电影/影碟 BD25 珍珠果酱二十年
  • ¥7.00

  • 销量
    0
  • 浏览次数
    339
  • 购买数量
  • 选片期间请不要更换电脑和浏览器!

商品详情

好消息:近期推出各大流媒体平台出品版本,简称流媒体版。什么叫流媒体,比如国内的爱优腾,国外的奈飞,迪士尼等等在线平台。

4K必须4K机播放,蓝光必须蓝光机播放,请注意此类问题售出不退不换。

注意:盒装的计算方法是按均价每张乘以2元。如你买了10张,那就是加20元,但不一定是有10个盒子,双碟的就是一个盒子,请知悉。

低于10张或少于100元的订单加收10元包装费,请注意


4K 专用盒装


以下描述来源于各大网络,只作为影片内容介绍。并不作为影片配置参考(如:字幕,音轨,集数),以实物为准。

美国西雅图摇滚班霸———珍珠果酱乐团(Pearl Jam)今年已经成军20周年,他们制作了《Pearl Jam Twenty》这出纪录片回顾乐团的音乐生涯,重点是影片由著名导演CameronCrowe(卡梅伦·克罗)替他们执导。珍珠果酱遇上卡梅伦·克罗,就像马丁·斯科塞斯为“滚石乐团”执导《ShineA Light》一般。

《Pearl Jam Twenty》本月于2011多伦多电影节首映,而在香港则只会在9月20日于两间电影院各上映一场———摇滚音乐电影在本市一向都被视为小众选择,所以能够及时上映两场,已算是乐迷有幸了,至少不用望穿秋水苦候一年半载后才能在某某电影节上才看到呢。

卡梅伦·克罗与珍珠果酱早有渊源。卡梅伦为乐团2009年专辑《Backspacer》之单曲《TheFixer》执导MV,更早一些,卡梅伦1992年以当时的Grunge摇滚乐潮作背景的电影《Singles》,已找来珍珠果酱的主唱Eddie Vedder、吉他手StoneGossard及贝斯手Jeff Ament粉墨登场,饰演片中的C itizenD ick乐团成员。当年珍珠果酱参演这出电影时,乐团尚未走红,甚至仍是唤作乐团原来的名字Mookie Blaylock(取自同名NBA篮球员)。

卡梅伦·克罗亦是一名摇滚信徒,1970年代,在踏足电影圈之前,十来岁的他已为《Creem》及《滚石》等摇滚音乐刊物担任记者与乐评人———迄今当年的他仍是《滚石》最年轻的写手。他在2000年讲述一名少年乐评人故事的《A lm ost Famous》,便正是卡梅伦的自传式电影。

在1990年代初叶,我喜欢的Grunge名团除了Nirvana之外,还有Mudhoney、ScreamingT rees、AfghanWhigs、TheSmashingPumpkins,而非珍珠果酱这支后起之秀。受到英国音乐媒体的评论影响,我总认为早年的珍珠果酱也欠缺朋克的独立音乐底蕴,他们把摇滚商业化的举动也令G runge的定义变质。然而诸多挑剔归诸多挑剔,20年来我却一直看着珍珠果酱发展,写过多篇有关他们的乐评、剖释过Eddie等人的心路历程。我不是珍珠果酱的忠实乐迷,但《Pearl Jam Twenty》却同样足以叫我看得动容。

《Pearl Jam Twenty》里的珍贵花絮由接近20个小时的影片剪辑出来,再让新与旧的访问互相呼应。电影由珍珠果酱的前身MotherLoveBone说起,见证着他们初出道时在小型俱乐部演出到空降各地的大型万人音乐节。当中亦回顾到当年珍珠果酱叫人津津乐道之大事,如跟他们分庭抗礼的Nirvana灵魂人物 Kurt Cobain自杀对大家的影响,乐团跟Ticketmaster抗争,2000年在丹麦Roskilde音乐节演出时因大批乐迷推撞而酿成惨剧、导致9人身亡。我们亦看着Eddie由早年被视为沉默内向的歌手,而变成愤世嫉俗的摇滚救世主,再因为Kurt的逝世而令他内敛自省起来,然后Eddie已成为一位知性摇滚乐手。

在卡梅伦操刀下,《Pearl Jam Twenty》这出摇滚纪录片亦不失其娱乐性,如他登门拜访Stone的寓所,要他找来乐团的纪念性对象,然后Stone在家中搜索了一轮、再走入地窖翻箱倒柜,终于他指着一角说“格莱美!”,全场笑声不绝。音乐人珍而重之的格莱美奖座,就是给他扔在地窖里封尘。